焦點
-
清新方正的潔白外觀、12GB GDDR6加持,GIGABYTE RTX 3060 VISION開箱體驗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各家顯示的外型設計除了一張比一張還要巨大之外,整體配色有幾乎全部都是採暗色系色調,不是深黑就鐵灰,頂多搭配一點銀色妝點,整體來說雖不至於到枯燥乏味,但似乎就少了一些獨特性。 好在,技嘉在眾多顯卡系列中,還有一個名為「VISION」的家族,該系列的一大特色就是主打白色的視覺外觀,而小編也在RTX 3060解禁之際,拿到了技嘉推出的RTX 3060 VISION,就讓我一同來欣賞白色顯卡的獨特視覺魅力吧! 在開始開箱技嘉的RTX 3060 VISION之前,還是要不免俗地提一下這款算是正規版本的RTX 3060系列的相關資訊,有別於先前推出的RTX 3060 Ti,RTX 3060在整體定位上算是目前RTX 30家族中最入門的一款(或許之後還會有其他如RTX 3050...等地推出),其使用的晶片型號為GA106,而非RTX 3060 Ti使用的GA104。而在內部設計上,GA106的CUDA數量為3584顆,比起上一代RTX 2060的1920顆要多約86%,同時也比RTX 2060 SUPER的2176顆要多約64%。 在光追運算方面,RTX 3060和其他RTX 30家族成員一樣,Tensor Core和RT核心也都分別升級為了第三代和第二代的版本,官方表示在光追遊戲的表現,最高可以比RTX 2060高出30%。 至於RTX 3060發表時一個最大的話題莫過於它搭配了全系列第二高的12GB GDDR6記憶體,但不同於RTX 3060 Ti和RTX 3070所採用的是256 Bit通道介面的GDDR6記憶體,RTX 3060的記憶體通道介面為192 Bit,因此在傳輸效率上是有一定程度落差的。 技嘉今年的VISION系列在外觀上走的是比較方正外觀,並在正面與背面都採用大量銀白色的金屬髮絲紋,搭配3顆純白色的風扇,讓整體的視覺有一種輕盈時尚的美感,在一種黑色系的顯示卡中,有著極高的辨識度。 當然,顯示卡不能只靠外觀來做為賣點,RTX 3060 VISION在散熱方面也是認真對待,三顆潔白風扇使用了獨特刀鋒扇葉設計,藉由在風扇葉片開闢導流溝槽,能替下方散熱器帶進更多風流,加上三顆風扇能以「正逆正」的方式旋轉,減少風扇之間氣流干擾,同時風扇的軸承使用了奈米石墨烯潤滑油,不僅能夠讓風扇的使用壽命大幅度提升2.1倍,還能達到減少運轉噪音的功效。 而在內部散熱器方面,技嘉將純銅製的熱導管壓平提升接觸面積,且透過直接貼合GPU晶片的方式,以此大幅度提升熱量的傳導效率,並且顯示卡也針對晶片四周的記憶體、電容等同樣也會發熱的零件使用金屬底板來輔助散熱,確保顯示卡整體都能擁有穩定的工作環境。 看完前面的各部介紹之後,就到了我們的實測時間啦!基於RTX 3060的規格和價位(官方報價為329美元),本次測試使用的AMD Ryzen 5 5600X處理器和B550 AORUS MASTER主機板作為搭配,同時小編也會將RTX 3060 Ti和RTX 2060 SUPER一同拉入比較,究竟RTX 3060的表現如何?是否讓玩家值得升級,又或是再小捏一點運算會更好?就讓小編帶大家來驗證看看吧! 測試平台詳細規格: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處理器:AMD Ryzne 5 5600X 記憶體:ADATA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Bx2(共16GB) SSD:SP US70 PCIe 4.0 2TB M.2 SSD 電源:MISTEL 850W 在每一次顯示卡測試必跑的3DMARK中,RTX 3060在最終得分上,DX12的Time Spy與光追的Port Royal是略勝RTX 2060 SUPER的,而在Fire Strike則是平手,而RTX 3060 Ti在各項測試則是大幅勝出至少2,000分以上。 接下來在遊戲實戰上,所有的遊戲的設定皆一律設為最高畫質,並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會干擾FPS的內容,倘若遊戲支援光追與DLSS,則同樣會選項設在畫質優先。 首先在傳統不支援光追的遊戲方面,RTX 3060的表現均要好於RTX 2060 SUPER,但是明顯遜於RTX 3060 Ti,整體來說,RTX 3060的效能能輕鬆滿足1080P解析度下的各種大作,並且只要稍微挑整一下畫質設定,要來到1440P也不會是難事。 而在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方面,得力於更大容量的記憶體和升級的Tensor Core、RT Core,RTX 3060的表現要遠好於RTX 2060 SUPER,基本上只要將DLSS模式從「畫質」改為「效能」,基本上就能滿足1080P解析度需求了。 附帶一提,在RTX 3060發表之後,NVIDIA也推出了名為「Resizable Bar」效能強化功能,這項功能其實與AMD的Smart Access Memory(SAM)一樣,都是能夠讓處理器直接讀取顯示卡的方式,加快整體的運算效率,實現更好的遊戲表現。 Resizable Bar同時支援AMD和Intel的處理器,玩家只要將BIOS更新之後,就能更在主機板的PCIe設定中將其開啟,同時玩家能在一般桌面下,按右鍵進入NVIDIA控制後,在顯示卡資訊中查看Resizable Bar是否有被開啟。 不過這項功能並不是非開了就能提升所有遊戲的效能,畢竟過去多數遊戲的開發的時候,並非所有的遊戲都有考量CPU和GPU之間的資訊交換,所以與AMD的SAM一樣,必須要等待廠商為遊戲進行更新和優化,才能發會實際功效,目前Resizable Bar已經能夠支援《戰地風雲5》、《戰爭機器5》、《看門狗:自由軍團》、《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等大作,相信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遊戲支援此功能。 而究竟這項功能可以為遊戲帶來多少助益,小編以RTX 3060測試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看門狗:自由軍團》這兩款分別為非光追與光追的遊戲來,而這兩款遊戲在FPS的表現上確實都有提升,特別是1080P的解析度下表現最為明顯。 最後,我們也來看看顯示卡在創作程式的表現吧!AMD Ryzen 5 5600X搭配RTX 3060的組合在Photoshop中獲得1,061分的成績,不管是畫圖還是修圖,在效能上都很足夠;至於全方位硬體要求都很嚴苛的Premiere Pro中則是得分656分,足夠剪輯Full HD影片,但如果想剪輯4K影片的話,在預覽和輸出上可能就多點耐心了。 技嘉推出的RTX 3060 VISION在以白色的外型設計讓它在眾多顯示卡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對於白色控的玩家來說,絕對是相當的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對白色控來說,更堪稱現今市場的首選。 而在效能上,RTX 3060的整體效能與RTX 3060 Ti之間有著較大的差距,和RTX 2060 SUPER之間的差距則相對較小,因此在升級方面,如果是已經擁有RTX 2060 SUPER的玩家,可能在效能進步的感受上會相對有限,但若是使用RTX 2060甚至是GTX 1660、1060的玩家,體驗勢必會有相當明顯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由於RTX 3060將會限制挖礦方面的效能,所以理論上市場的供貨將會更為穩定充足,自然也就不必面臨各種黃牛和組裝限制,有需求的玩家將能更簡單輕鬆的入手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SilverStone SUGO 14實測開箱,小巧玲瓏但有容乃大、卡皇RTX 3090也能裝!
剛過完年,無論是年終、還是壓歲錢,想必玩家們應該都各自有想法吧,如果你剛好想組一台新電腦,為了升級配備也好、為了給家裡的小朋友做功課也好,湊巧最近500系列主機板、N家與A家的RTX 30系列、RX 6000系列都已經出爐了,而你也都已經選好了各項組件,那組裝就只剩下最後一步了—機殼選擇。 機殼可不是拿來替電腦保溫用的,反而是要具備傑出的散熱系統,安裝配件的容量大小也是考慮的要點,當然啦,還要兼具美觀;又或許你覺得ATX中塔式機殼頗佔空間,想換成小機殼,小編手上剛好有SilverStone所開發的SUGO 14機殼,或許你會喜歡。 SilverStone在小機殼的研發上,可說是費盡心思,SilverStone在散熱組件的開方上也是赫赫有名,因此在機殼的散熱系統上可說完全不必擔心,小體積大容量的研發目標也是SilverStone一直以來的精進項目,加上時尚極具品味的外觀設計、高質感的材質選擇,不囉嗦了,小編現在就開箱給你看! SilverStone SUGO 14機殼有黑與白2種顏色供玩家挑選,小編入手的則是白色款,搭上從開機鍵開始延伸的金線,雖然沒有ATX中塔式機殼的玻璃透明側蓋,但配合上金屬磨砂材質,讓SUGO 14機殼相當典雅。 而SUGO 14前端俐落的幾何分割線條,卻不和圓形設計的開機鍵與金色細線造成衝突,反而相輔相成,形成視覺的黃金比例,無論是將SUGO 14直立或是橫放都各具魅力,也因如此,小編在後面所介紹的文中,並不會以上下左右四側來敘述,而是以更細節的方法來跟玩家們推坑。 在隨附的夾鏈袋中,除了理線用的1捆束帶外,還附了4顆圓形防滑墊角與4顆方形防滑墊角,玩家加裝之後,除了能避免直接接觸地面及防滑之外,還能有不同的美觀擺設。 而在與金線平行的另一端上,配置了2個USB 3.0、1個USB2.0、3.5mm音訊孔,倘若玩家有加裝光碟機的話,在這一側I/O埠上還配有光碟機的開關鍵,還沒裝主機板就先附加3個USB孔,機殼小歸小,但內容是真的極豐富啊。 將機身轉到尾端,顯卡槽設置了3個,還附加了一組風扇,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發現機殼的4個角落分別都加裝兩兩一組的螺絲固定鎖,意味著SUGO 14的4面機蓋都能拆裝下來,雖說是兩兩對稱的尺寸,但對多樣化的組件配置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顯卡擴充槽上方則是安裝主機板I/O彈片的地方。 小機殼會使人猶豫的原因之一,不外乎就是對於其他硬體的包納度,如果尺寸太小,那假設買了高階顯示卡的話,不就打水漂了?但別緊張,SUGO 14長為36.81cm、寬為24.7cm、高則為21.5cm,雖然能夠支援Mini-DTX/Mini-UTX主機板與ATX電源配置,但長度限制為15cm,玩家們可別粗心忽略了。 而SUGO 14能夠安裝的顯示卡尺寸為長33cm x 14.8cm,這就意味著現階段體積最大的卡皇RTX 3090也能夠安裝,並且還開了3個顯卡擴充槽。不過,玩家們還是得注意一下,公版RTX 3090安裝完全沒有問題,但極少數的卡皇厚度甚至超出了4個Slot,就只能稍微抱歉一下了。 散熱及冷卻系統部分,SUGO 14在尾端預先加裝了一個12cm的風扇,若是玩家們需要再升級的話,尾端的風扇設置可以換裝成14cm的風扇,垂直於前端金線的兩側一樣可支援12cm與14cm大小以內的風扇。 而在水冷方面,尾端仍舊可以相容12cm,而側面則可以加裝12cm與長達24cm的水冷排,當然散熱與冷卻系統的安裝也是有一點小限制,假設玩家們沒有安裝頂部風扇的話,則能夠加裝到18.2cm高的空冷散熱器,而240mm AIO水冷頭則限高為5.5cm。 在儲存裝置的安裝方面,SilverStone官方也提出了6種配置給玩家們參考,玩家們分別可以添加1個5.25吋ODD與3個2.5吋SSD,也可以裝置2個3.5吋HDD與3個2.5吋SSD等等。 散熱程度差、擴充能力也低,這種小機殼的刻板印象早已不復存在,SUGO 14甚至給玩家們3道顯卡擴充槽,甚至能夠支援安裝部分廠商的卡皇RTX 3090,在散熱系統上的配置,不僅最大支援14cm的風扇,還能使用水冷排來做應對,擴充方面,至多也能加裝3個2.5吋SSD,加上小主機板的效能越來越強大,即便之後想再繼續升級,SUGO 14也能夠再戰好幾年。 廠商名稱:銀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2-8228-1238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強化自家電競周邊產品,HP斥資120億元收購HyperX,記憶體與SSD等儲存區塊仍保留在Kingston
HP宣布將以4.25億美元(約新台幣118億)收購Kingston旗下遊戲周邊電競品牌HyperX,或許有玩家可能在納悶HP旗下不是已經有OMEN這個電競品牌了嗎?但事實上OMEN產品線目前主要還是筆記型電腦,與遊戲周邊出名的HyperX並不衝突,反過來說這項收購將對HP自家電競周邊產品有相當大的幫助,畢竟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經營下,「HyperX」這個品牌名稱已經是玩家相當耳熟能詳了。 自2002年以來就由Kington成立的HyperX,從原本僅代表高效能記憶體系列的品牌名稱,到這幾年來在電競周邊領域上成為一線品牌,推出了耳機、鍵盤、滑鼠、滑鼠墊、麥克風等等眾多設備,並且在台灣的行銷也是深耕多年,相信玩家們是再熟悉不過,評價也是相當良好,種種眾多出色的表現或許就是HP看中因而出手收購的原因。 不過HP這次主要是購買HyperX遊戲周邊設備產品線(耳機、鍵盤、滑鼠等),記憶體、快閃記憶體以及固態硬碟的部分還是會保留在Kingston(至於是否會繼續使用HyperX名稱就不得而知了),看來比較像是保留本業專精的部分,切割出去的電競周邊將來就看HP會如何運用以及更加發揚光大了,反之在Kingston擅長且已經是儲存相關領域的巨頭下,回歸的區塊相信仍舊會保持原本的水準,甚至或許還會有更多精采表現才是。 另外,OMEN其實也是HP收購而來的,前身名為VoodooPC,在2006年被HP收購後於2013年改名為OMEN,2020年時更是換上全新LOGO;而未來HyperX是否也會有相同命運,小編認為實在是不好說,畢竟HyperX的響亮招牌已經深植玩家們心中,就看HP要如何整合了,或許就這樣保留OMEN以及HyperX兩者品牌也說不定;這次收購也看得出來HP在電競周邊產業上的野心,令人相當期待未來的發展。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M1系列Mac大麻煩,SSD TBW出現異常數值,壽命只有2年?!
蘋果推出M1晶片的Mac系列已經一陣子了,但樹大招風啊,除了前幾天的有駭客針對M1系列所散布的病毒事件外,如今又爆出了M1 MacBook所配備的SSD固態硬碟,因大量存取而導致壽命縮短的事件。 在許多測試數據中,測試者都明確表示M1 MacBook系列的SSD存取讀寫速率是過往版本的2倍,而最新版本的macOS Big Sur還能確保寫入的數據平均分配在SSD上,用以延長壽命,但這一切都只立基於Mac「沒有」出現問題之前。 國外M1玩家在推特上表明,他在購入M1 MacBook之後,透過S.M.A.R.T檢測M1 MacBook內建SSD的健康度,發現才入手幾個月,他的M1 MacBook中的SSD寫入總量(TBW)出現了異常數值,已達3%,而他推測,依據他的2TB SSD與16GB RAM M1 MacBook版本,寫入總量(TBW)大約在5000TB上下,而256G版本的TBW大概是2000TB左右,如果按照這個存取情況繼續推演,那麼256G版本的M1 MacBook,SSD將會在2年後報銷。 People with an M1 mac, please run `brew install smartmontools && sudo smartctl --all /dev/disk0` and report back (and what kind of usage you make of the machine, especially RAM).I'm at <600GBW on my MBP, but I don't use it heavily. https://t.co/LbhE9p7FiK— Hector Martin (@marcan42) February 15, 2021 不過,問題來了,M1 MacBook系列將SSD記憶體顆粒焊在主機板上,沒辦法升級或者更換,一旦和上述一樣2年後壽終正寢,那除了換新的一台之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除非玩家能夠自行更換,但拆機後自行焊接,除了失去保固,會有多少玩家具備更換能力呢?甚至如果更換失敗,最終還是得送去維修,那麼就不是一台整新機的價錢可以解決了。 雖說目前的SSD都已經進入到TLC或是QLC顆粒,使用壽命本就較短,但如果真的只有兩年,雖然短但兩年真的太短,然而,回顧蘋果產品與市場的相性,1支iPhone或1台MacBook只要不要有任何外在破壞的因素,使用時間通常都能以2年做一個單位(比方說,小編的iPhone 7從上市至今依舊頭好壯壯,小編在家中使用的是2015年出廠的iMac,雖然各種程序處理都較當年變慢了,但依然順暢)。 因此蘋果不太可能在偷料上做文章,依照小編推測,蘋果M1晶片初試啼聲,雖然有專門為其打造的mac OS Big Sur作業系統,但畢竟是先鋒之作,在系統調教上或許還有點瑕疵,這樣的話,或許還能透過更新mac Big Sur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由於M1晶片是個新型處理器,在相容性這個面向來看,也不能排除可能是測試工具出現誤判。 但總之,這些都是小編的推測,目前尚不能確定M1 Mac系列寫入總量(TBW)異常的根源,蘋果也尚未對此做出任何聲明,前文也有提及M1與macOS Big Sur的相互依賴關係,以這方面來看,蘋果作業系統與硬體設備應該有相當良好的連動,之後或許很有可能會透過更新macOS Big Sur來解決這個問題。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導入DualSense關鍵功能,Sony正式宣布新一代PS VR即將登陸PS5
隨著索尼最新的家用遊戲主機PlayStation 5發布,有不少玩家也相當期待新一代的PS VR,雖說現款PS VR實際上也能支援PS5,不過因為其中一款必備周邊PS Camera必須向官方索取轉接器才能使用(PS5已取消PS Camera專用連接埠),加上PS VR本身硬體規格嚴格來說已經無法滿足玩家們的需求,若索尼想要繼續在這塊市場發光發熱,確實是需要開發新一代的PS VR。 而VR的熱潮與前幾年剛推出時相比有逐漸趨緩的趨勢,距離第一代PS VR推出至今也將近5年之久,新一代的PS VR遲遲沒有現身不禁讓一些玩家猜測索尼是否打算放棄了這塊市場;好消息是索尼互動娛樂(SIE)於昨日正式宣布,全新一代的PS VR即將登陸於PlayStation 5。 官方表示全新的PS VR僅需以單條線來連接PS5讓整體設置更加簡化,而全新的PS VR控制器將整合DualSense無線控制器中的一些關鍵功能(沒意外就是觸覺回饋與自適應扳機),並且造型上會更注重人體工學;不過目前新一代PS VR還處在開發階段,更表明不會於今年(2021)推出。 整體看下來,雖然新一代PS VR沒有無線化有點可惜,不過僅一條線連接在設置上確實比起現款的更加簡便(終於不用再接一堆線了XD!),而官方也沒有再透漏更多細節規格,就連外貌都還無從得知,這次的消息可能只是要先穩住一下玩家們焦燥等待的心情,但依照過去流傳的一些資訊來看,不管是控制器上的手部追蹤還是技術專利圖,都還是讓小編相當期待全新PS VR的進化!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14奈米製程的最後幾滴牙膏?Intel Core i9-11900K CPU-Z跑分數據流出!
面對AMD Zen 3的強大攻勢,Intel還硬是在14nm製程上擠出了最後幾滴性能。Intel於CES 2021中正式公布了Rocket Lake-S旗艦款處理器Core i9-11900K的相關規格數據,也剛好在年前,Intel Core i9-11900K的PassMark跑分數據「不小心」外漏,PassMark上的i9-11900K評測數據中顯示,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在單核上即使有十足的進步,卻也打不倒第11代的Rocket Lake-S,讓Intel奪回單核之王的寶座。 不過僅僅一家PassMark的數據,似乎還不夠讓玩家們信服,因此在最具公信力之一的CPU-Z上,也流出了Intel Core i9-11900K的評測數據,且該測試基於CPU-Z v1.95版(最新版)上進行,可以確認CPU-Z上所獲取的數據為真,而搭配測試的配備則為Z490晶片組的ASUS ROG Maximus XII Extreme主機板、並搭載32GB DDR4記憶體,時脈為3200 MHz。 假設我們先不談遊戲優化的部分,只單看配備的話,那麼打遊戲的話,的確是比較吃單核心性能(當然顯卡的優劣也是主要影響),而Intel似乎也抓住這個點猛攻(但我怎麼記得Intel以前不是這麼講的……),看看i9-11900K在CPU-Z的跑分評測中,單核獲得了716分,完全輾壓前代i9-10900K的584分,相較單核的表現,多核的表現就沒那麼突出,拿到了6539分。 不過在CPU-Z官網上沒有列出Ryzen 5000系列與i9-11900K的排名,VIDEOCARDZ也做了一個圖表來比對,從數據中可以看到,Intel又重奪單核之王的寶座,多和評測數據也逼近7nm 8C/16T的Ryzen 5800X,看到這,不知道是該佩服Intel爐火純青的14nm製程技術,還是它擠牙膏的真功夫了……。 但或許,從一連串外流的跑分數據來看,Rocket Lake-S並沒有先前謠傳的那麼不堪,雖說還是有期待性,但已經分不清楚是在期待性能提升、還是牙膏有多會擠了,畢竟第11代,在玩家們眼中或許就是個過渡期,因為下半年,Alder Lake-S就要登場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極米XGIMI 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實測開箱,把家裡打造成電影院吧!
數位化時代來臨,數位串流媒體已變成生活必需品,三五好友聚在一塊看Netflix也成了新的娛樂日常。然而,透過電視或電腦螢幕,雖然螢幕夠大,進而獲得了感官滿足,但卻限制了時空與場地;而使用筆電顯示器的話,獲得了便利性與靈活性,追劇能夠變得隨時隨地,可螢幕的解析度與大小,卻也限制了感官體驗。 「那有沒有能夠不限時空地域,同時也能在大螢幕上追劇的辦法?」 「有,去買台投影機吧!」 那你聽過XGIMI嗎?肯定有吧,XGIMI致力於智慧投影機的研發而廣為人知,而最新推出的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內建Android TV系統、支援Netflix等數位串流播放以及Switch、PlayStation與Xbox遊戲主機,並且最大投影達200吋、解析度更達FHD還能支援4K,滿足你想隨時隨地在大螢幕觀影、魚與熊掌都想兼得的「貪心」要求。 作為可攜式投影機一份子的HALO,在體積上,長寬高分別為17.15 x 14.5 x 11.35 cm,重量僅僅1.6公斤,一隻手就能輕鬆掌握,出外遊玩的時候,放在後車箱中,頂多加個變壓器,它是能佔多大空間呢?你說是吧,更別說它的續航力了,HALO除了插電使用外,也能透過後端的DC電源孔進行充電,出門露營或是工作會議,HALO充滿一次電就能播放2至4個小時的影片,堪堪可以看個2部電影也不是問題。 在前端部位上,HALO配置了2顆鏡頭,1顆為投影鏡頭、另外一顆較小的則為Auto Focus鏡頭,字面上來看,就是可以自動對焦啦,但這個留到後面,小編再詳細地為各位玩家介紹;頂端的話,則設置了控制按鍵,分別為音量、播放與暫停鍵,如果突然找不到遙控器,可以迅速在機上作出控制反應。 而在後端則是I/O埠,由左到右為DC電流的電源插孔、3.5mm耳機孔、HDMI連結埠、USB 2.0埠、電源鍵,豐富的I/O埠也讓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能夠支援各項外接裝置,包含筆電、PlayStation、Xbox等等遊戲主機;而在無線連結方面,HALO當然也具備了Wi-Fi(802.11a/b/g/n)與藍牙(4.2)功能,能夠完美支援現在蔚為流行的數位媒體播放,Netflix、Spotify當然完全沒問題啦。 關於擺放的問題,玩家也大可不必擔心,除了放置在任何平面之外,假設玩家們剛好找了朋友在家中辦了一個派對,桌上滿滿都是食物或是剛剛打完的桌遊道具,突然靈光一閃,想要大家一起追個劇的話也不用緊張,在底部還安裝了1個腳架孔,讓擺放的方法更加多元性。 想必正在看這篇開箱的各位玩家們,會想買投影機的緣故,雖然有很多原因,但但不想受限於一般大小的顯示器也是一大主因吧?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當然一大亮點就是能夠投射出30-200吋的超大畫面,並且原生解析度具備了FHD 1920 x 1080,並且最高還支援播放4K影片,甚至HDR解碼技術的支援,HALO也是裝好裝滿,革命性的觀影體驗一次到位。 然而,XGIMI在畫面呈現上所下的苦功可不僅於此,HALO還搭載了800 ANSI流明規格,也讓畫質更加清晰明亮,讓玩家們再也不會有霧裡看花的感覺;而HALO所加裝的LED高效光源,最長可以達到30,000小時的使用壽命,假設我們一天使用8個小時,那幾乎可以說是在10年內,玩家完全不用換燈泡,不僅省掉換修的錢,還能在環保的小細節上作出貢獻。 一般而言,投影機在投影至家中白牆時,都需要對焦,不然畫面就會像沒戴眼鏡的近視眼一樣,但如果每次開機之後都要調整焦距,是不是會覺得有點煩人?但沒關係,玩家們只要把影像打在牆上之後,內置10,000點快速自動追焦功能與高解析的AUTO FOCUS鏡頭就會自動啟動,然後自動幫玩家們對好焦距,完全不需要手動調整;且HALO內置的4點梯形校正功能,讓玩家能夠以最輕鬆的方式作調整,讓HALO能夠從任何角度提供最高品質的影像。 除了在視覺上踏入新世界,HALO在聽覺感官上,也將帶給玩家非同凡響的饗宴,除了已是標配的DOLBY Audio杜比音效,HALO還與音響大師Harman Kardon合作,在機體上加裝了2顆5W的揚聲器,並且透過Harman Kardon的Gold Ear Philosophy調教後,在音質上的呈現肯定是精準無比、也強而有力。 更迷人的是,藉由chromecast built-in,玩家們可以將手機的應用App投射到HALO之中,也因此,玩家們如果覺得手機的音樂播放效果有點不符合需求,HALO也可以當成無線藍牙喇叭來使用,仔細想想,Harman Kardon隨便一組揚聲器組合都不是那麼的「平價」,而有了和音響大師合作的HALO後,就不必再多花一筆錢入手藍牙喇叭啦! 具備了多項高規格配備的HALO,那在使用上會不會有什麼困難呢?這就不是小編要故意吹牛,HALO只需按開電源鍵,然後連上Wi-Fi之後就能完美使用HALO的所有功能,大不了再多加一個登入自己的Google帳號,如此簡單輕鬆且愉快。 為什麼小編這麼說呢?HALO內建了Google官方的智慧Android TV系統,只要有Wi-Fi就能一路暢通的使用,而在這個數位時代裡,人人家中都有Wi-Fi啊;除了Android TV系統之外,Google Play商店的設置也是令人眼睛一亮,玩家需要什麼App,透過Google Play商店就能迅速下載,使用Android系統手機的玩家們,應該都不必小編再囉嗦吧。(笑) 假設玩家們帶著HALO外出遊玩,沒有Wi-Fi也不想開手機熱點,但又想開HALO來看影片等等,那怎麼辦?別擔心,HALO有16GB的儲存容量,玩家們可事先將想要的影片下載下來,即便在外面沒網路,也一樣可以跟朋友同歡。 遙控器絕對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HALO也隨附了一支HALO遙控器,音量調整、頁面往前往後這種基本功能,當然都是必備,HALO遙控器值得一提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對焦功能,雖說HALO的對焦已經讓人十分滿意,但如果玩家們把影像打在凹凸不平的平面上,像小編在體驗時,將HALO拿到室外,打在鐵皮屋的牆上,結果導致焦聚太難找,所以HALO遙控器在後端設置了焦點與音量切換鍵,就能開啟手動調焦功能;另外一個則是:語音助理功能,只要按下遙控器上的麥克風按鈕,直接對遙控器下達搜尋命令,Google Assistant就能在玩家們所下載的成千上百個App裡直接啟動,懶人養成計畫從此展開。(誤) 投影機的畫面成色雖然都會略輸一般顯示器一點,但HALO所投影的表現,無論是解析度、畫質還是顏色還原,小編都認為相當可靠,小編選了一首MV,導演在MV中玩了許多顏色遊戲,正巧適合體驗HALO的畫面呈現質感,但礙於手機拍照像素有限,非投影機實際畫質呈現,僅供各位玩家們參考囉。 雖說在手機拍照下的畫面呈現有點瑕疵,但依據小編的實際體驗來說,一般投影機的畫面呈現都會有一層白濛濛的表面,但HALO在對比與顏色飽和度的表現都相當充分,且800 ANSI流明所呈現的螢幕亮度,讓畫面也清晰無比。 後來小編將HALO帶到戶外,試試看在戶外投影的效果,看看是不是會受到光害的影響,而導致畫面呈現不夠理想,實際投影之後,除了前述的鐵皮屋凹凸牆面導致對焦問題之外,在戶外的觀影效果,不僅光害的影響甚小,畫面表現也是十分傑出。 在Netflix、HBO、Catchplay等數位播放平台大放異彩的情況下,電視的第四台開始沒落,電視機上盒也逐漸式微,而為了有更好的觀影體驗,投影機或許會是玩家們最好的選擇,而HALO除了最大200吋投影之外,還支援各項遊戲平台,手機也能透過HALO投射,DOLBY音效的支援、以及Harman Kardon的揚聲器,與朋友同歡的娛樂變得更加多元、也更加令人享受,且HALO的高效LED壽命可達30,000小時,只要玩家們好好使用,10年用下來幾乎不用再敗一台,想把家裡變成電影院嗎?那就試試看XGIMI 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吧! 廠商名稱:台灣總代理 — 遠寬電信 廠商電話:02-8666-0168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引頸期盼、眾望所歸,Spotify Hi-Fi無損音質服務正在測試中,預計今年推出
隨著時代更迭,聽音樂的方式也變了好幾種,從黑膠唱片、錄音帶、雷射光碟,而現在解除了載體容量的限制,轉變成如今的數位下載與串流音樂,但玩家們有沒有發現,數位下載與串流音樂的音質似乎比不太上舊時代的唱盤? 因此,TIDAL從一問世就針對追求高音質的玩家市場,TIDAL的Hi-Fi方案為每月19.99美元,相較我們常用的Spotify、KKBox來說是貴了不少,TIDAL甚至還提供Master標示的音訊檔,讓玩家能夠收聽24 bit/96 kHZ取樣率的flac無損音質;而Amazon也在2019年推出Amazon Music HD,收費略低TIDAL一些,為每月14.99美金,同樣提供24bit/48kHZ取樣率的音訊檔給玩家們聆聽。 而身在台灣的我們,雖說在台市佔率第一的KKBox在去年7月已經推出了Hi-Fi無損音質服務,採用16 bit/ 44.1 kHz 或 16 bit/ 48 kHz 取樣率的 FLAC 音檔格式,服務方案為每月199/249台幣兩種選項;可不得不承認的是,使用Spotify與Apple Music的玩家數量也是非常可觀,然而Spotify目前僅提供最高128 kb/s AAC音訊(Spotify Premium玩家可以聆聽256 kb/s AAC取樣率的音樂)、Apple Music則是提供256 kpbs AAC音訊。 使用Spotify的玩家們也別擔心,Spotify目前正在以Hi-Fi音訊數位串流進行小規模的測試,Spotify Premium的玩家們可額外支付5至10美元的方式享受無損音樂,並且將向使用Hi-Fi服務的玩家提供一張免費的黑膠唱片,甚至在購買黑膠唱片上還能獲得折扣優惠,Spotify HiFi預計將於今年開始在「特定市場」推出。 然而Apple推出了考驗信仰但也的確是極高品質的AirPods Max,雖說Apple Music所提供256 kpbs AAC音訊,是唱片公司母帶直接壓制,只經過一次壓縮,音樂品質近似於CD音質,但追根究底,依然不是無損音質。 雖然Apple Music可以透過iTunes來輸入FLAC無損音質檔,但大前提是要有買實體唱片,再利用iTunes來輸入,最終同步資料庫來導入手機裡的Apple Music,這一系列步驟使用起來十足麻煩。所以小編在這裡呼籲,蘋果趕快導入無損音質啦。(果粉心聲) 但依照Apple「攻擊」市場的模式,當初iPod引領了音樂播放市場的革新,而如今AirPods Max這款高檔耳機問世了,或許,在Spotify之後,Apple Music也將推出無損音質服務了。 不過有一點,需要玩家們注意,無論是TIDAL、Amazon、又或者是國內龍頭KKBox、甚至是即將來到的Spotify Hi-Fi,都提供了無損音質的服務,但假設玩家們沒有足夠的輸出載體,比方說耳機、揚聲器等等,那在聆聽體驗上,24 bit/96 kHZ或16 bit/ 48 kHz的取樣率,其實就與320kps OGG音訊檔差不了多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創造巔峰性能的黑暗英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開箱測試,feat. AMD Ryzen 9 5950X
不久前正式上市的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新的Zen 3架構下,不僅多核心成績再創新高,就連單核心的表現也稱霸目前的消費型PC處理器市場,如此迷人的香氣也造成開賣前萬人空巷、全擠在原價屋門市排隊的盛況,當中的Ryzen 9 5900X更是30分鐘內就銷售一空。(搶光XD) 但這次的Ryzen 5000系列可是一共推出了4款版本,先前站上也已經介紹過了其中的3款: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以及Ryzen 5 5600X,就只差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就集滿這次發布的全系列產品線囉!這次小編也針對這款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來做一下開箱測試,當然也應景的拉了ASUS最新版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來搭配,這片X570核心、對應最新Ryzen 5000系列的旗艦主機板「暗黑英雄」在配上最頂階的Ryzen 9 5950X之後,能激起怎樣的效能火花呢?小編測給你知道! ★延伸閱讀 如果說要做為新Ryzen 5000系列的效能標竿,那恐怕就非其中的最高階版本Ryzen 9 5950X莫屬了,在看過了先前的5900X/5800X/5600X的開箱之後,當然就是來跟終極皇者碰面囉! 就外包裝的彩盒來看,這款Ryzen 9 5950X反而一改先前3950X那樣的精緻硬盒包裝,而是維持跟其他3款差不多的紙盒設計,外觀上基本與5900X/5800X兩位小弟的包裝並無二致(5600X的比較厚些、有內附風扇),盒子中只有說明書、Logo貼紙和處理器本體,以其要價達2萬多元來說,似乎最高階版本的獨特地位並沒有特別突出(AMD這次不搞花招了?),看看隔壁棚人家那個浮誇巴克球包裝...XD! Ryzen 9 5950X的基本資料:採用Zen 3架構、TSMC 7nm FinFET製程、16C/32T核心架構、基本頻率3.4GHz/Boost 4.9GHz、Cache 8MB+64MB(L2+L3)、維持AM4腳位、TDP 105W等等,由於並未附上散熱器,所以玩家需要自行添購,建議最好是選用高階氣冷散熱器或是水冷設備會比較合適。 除了Ryzen 9 5950X之外,身為效能主軸的另一半也是要靠主機板一起來配合,這次選用的是ASUS最新版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光從命名上就可以知道這款本體是從ROG的Crosshair VIII Hero改版而來,外型上從原本的黑、銀相間改為了黑色磨砂與黑色鏡面髮絲紋的設計,加上全新的細節設計也促成了主機板在視覺上有著很強的連貫性與一體性,當然,原本Hero版本所具備的各項優秀體質與特色也一併的延續到這款新版本主機板上頭。 這裡就先來瞧瞧外觀的各部位特色吧!開箱囉~ 另外,Dark Hero將原本的主動式散熱設計改為了被動式散熱,使用一整片巨大的金屬散熱蓋進行覆蓋,由於被動散熱不再需要風扇的輔助,自然也就不需要為了風流開闢散熱孔,這不僅讓主機板握在手中格外的有分量外,也讓主機板的下半部看起來就像是由一整片金屬切割而來的呢! 當然出色的外型也需要相對應的規格用料來與之相配,Dark Hero繼承了Hero版的頂級用料,採用16相供電設計搭配日本製固態電容,為高階處理器提供穩定的電力。硬體的擴充性方面,有鑑於A、N兩大廠的顯示卡都將傳輸介面升級到了PCIe 4.0,其中NVIDIA還額外加入RTX I/O功能,能夠讓顯示卡直接讀取M.2 SSD內的資料,使接下來能夠支援此功能的遊戲在載入速度方面能快到連喝口水都來不及,充分展現出PCIe 4.0對於未來遊戲體驗方面的優勢和重要性。 Dark Hero做為現今的最高階的主機板之一,在這一點上自然是要超前部屬,主機板在顯示卡支援方面能夠對應最高PCIe 4.0 X16(Dual X8),同時兩條M.2 SSD插槽也都是採PCIe 4.0 X4的標準,讓玩家只要選擇同樣支援PCIe 4.0的高速SSD,就能期待接下來支援RTX I/O的遊戲了。 與內在擴充性同等重要的外部周邊連接上,Dark Hero也是完全沒讓人失望,看看那塞滿整個背板I/O,光是USB孔就準備了7組USB 3.2 Gen 2 Type A、4組USB 3.2 Gen 1、1組USB 3.2 Gen 2 Type C,共計12組連接埠!音訊方面則備有5組3.5mm音源孔、1組S/PDIF光纖輸出埠,就連網路連接上也提供了一組1 GbE與1組2.5 GbE的RJ-45網路孔,無線網路也支援多人連線不怕延遲的Wi-Fi 6,可以說是擴充能力滿點。 接下來就是驗證奇蹟的時刻了!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站上對於先前的3款都有做了詳細的測試,相信實測數據應該都讓玩家們感到興奮才是,這次主角換人之後,身為最高階版本的效能擔當,可預期的,效能表現肯定是令人驚艷才對!更不用說又搭配上最強大的ASUS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主機板、以及NVIDIA RTX 3090最高階顯示卡的情況下,數據提升肯定是必要的啦~ 為了確保能夠讓Ryzen 9 5950X能夠發揮最高效能,在散熱部分則是採用了NZXT最高階的Z73這款AIO一體式水冷確保處理器正常運作無誤,這次測試平台列表也列述如下: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X570晶片組) 處理器:AMD Ryzen 9 5950X 記憶體:G.Skill幻光戟DDR4-3600 8GBx2(設定為DDR4-4000運作)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24GB GDDR6X SSD:Corsair MP600 2TB PCIe 4.0 M.2 SSD 散熱器:NZXT Z73 360水冷 電源:T.T 1275W 首先來看一下基本的常規跑分,在CINEBENCH R20中的多核成績可以來到9,500以上,單核也有600分以上的水準,CPU-Z更是直接把多核心的跑分欄位填滿,拿下破萬分的成績,強大的運算能力也連帶讓3DMark的成績更加亮眼,DX12的Time Spy跑分可以高達18,000分,DX11的Fire Strike也來到36,000分以上,就連光追畫面表現的Port Royal也逼近13,000分,不得不說AMD這顆Ryzen 9 5950X的性能真的相當恐怖。 看完了一般的跑分程式,接下來就來到了遊戲實戰環節,考量到整體的硬體組合已經算是目前市面上最高規格的搭配之一,遊戲跑分的目標自然就不會是鎖定1080P或1440P,而是直奔最高畫質設定下4K的2160P啊! 另外,由於現在許多遊戲除了垂直同步外,還會加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干預FPS表現的選項,因此在設定上小編一律將這些功能關閉,而在支援光追和DLSS的內容中,則是選擇全數開啟並調整為最高畫質的設定選項。 整體而言,在2160P的解析度下,只要遊戲不支援光源內容,想要取得平均60 FPS以上的成績都不是什麼難事,部分遊戲甚至可以來到90FPS以上,而在面對支援光追的遊戲方面,《看門狗:自由軍團》的平均FPS值也有51,這樣的成績在順暢度上其實也還算足夠,希望畫面更加平滑的玩家只要選擇將DLSS的選項改為「效能」,就能在不明顯有影響畫質的條件下,讓FPS值更上一層樓。 緊接著輪到創作者方面的測試,小編分別使用了創作者常見的Photoshop、Premiere Pro和Blender 進行測試,這些測試在時間上短則約數十分鐘,長則要一個多小時,比起一般的跑分程式只測試瞬間爆發性能,創作者的測試可以說是威力與耐力的雙重考驗,換言之就是更能反映出硬體的「真實效能」表現(相信沒人只會花10分鐘來用電腦打Game、工作吧XD)。 在跑分方面,要稍加留意的是Blender在分數的呈現上是計算每項測試環境的渲染時間,因此時間越短,表現也就越好,其餘的兩項則是分數越高越好。總結來說,5950X在這三項測試都展現了強大的多核性能優勢,就連全方位硬體要求都非常嚴苛的Premiere Pro都拿下了988分的高分,成為了目前小編所有測試過的產品中,分數最高的產品。 雖然說今年的Ryzen 5000系列因為AMD佛心的維持了相同的AM4腳位,所以在600晶片組尚未推出之前仍就是目前500晶片組直接對應,甚至400晶片組也能支援(透過更新BIOS),這對大多數的玩家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若是玩家口袋夠深、那當然就是直接入手最新版的X570晶片組主機板最好囉! 以這次開箱的這款ROG Corsshair VIII Dark Hero來說,全黑化設計以及各項強化特色,讓Ryzen 9 5950X在效能表現上可以更為優異,除了整體性能的大幅提升外,也顯然地在今年色彩風格相當繽紛的ROG主機板中呈現獨特的定位。 這次的實測也驗證了AMD Ryzen 5000系列在Dark Hero上的絕佳表現,不論是在跑分軟體、遊戲還是創作程式,其所展現的效能都是無庸置疑的強大,相信對於追求外型和極致效能的玩家來說,ROG Corsshair VIII Dark Hero + AMD Ryzen 9 5950X的組合將會是將主機效能推至頂點的關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確認500系列主機板存在USB BUG,似乎與PCIe 4.0有關?!
AMD 500系列主機板距今已上市半年多,與前代400系列相比,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可搭配相容的處理器來支援PCIe 4.0,可以說是超前了對手一大步。 PCIe 4.0的好,相信玩家沒用過也聽過,不僅讓SSD的讀寫速度再提升一個層次,連次世代家用遊戲主機PlayStation5與XboxSeriesX/S也紛紛採用,甚至在獨立顯示卡上也有不錯的效能進步,讓原本嘴上說不重要的I家都在近日的500系列主機板(Z590、H470等)加入PCIe4.0(真香XD!)。 不過有新功能不免會遇上一些BUG,自500系列主機板上市以來,陸續有不少玩家遇到了USB的BUG,導致鍵盤、滑鼠等等USB 2.0周邊都有短暫斷線的狀況發生,不管是Zen2還是Zen3架構處理器都有機會遇到該狀況,而最近AMD才終於承認該問題並在收集相關問題數據來分析原因,也建議目前玩家們可以嘗試在BIOS裡暫時把PCIe 4.0改為PCIe 3.0或禁用C-States來改善狀況。 從官方建議來看,問題很大機率就是與PCIe 4.0有關,但真正原因出在誰身上,還是得等官方查個水落石出,也希望未來只要透過BIOS更新就能解決,不然現今USB周邊設備如此廣泛,要是動不動就突然斷線實在是讓人相當困擾。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